淄博出大名了,由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到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。那么,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淄博又是如何赢得了这样的煊赫声名呢?是因为他们的烧烤或小吃吗?可以说是,但这绝不是全部原因。
我记得马克思曾说过:“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”,而山东淄博的大火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最好诠释。有人可能不解,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文旅局局长绞尽脑汁地营销,又是变装、又是请网红搭档、又是拍宣传片…而淄博却凭什么仅靠一个“短视频”就能火起来?
淄博,这个给人深深感动的城市,她的独特魅力并不完全在于她的历史、文化或者景点,更因她最独特、最动人的特点——那份以人为本,为民服务的深深理念。
让我们回想起疫情期间的淄博。那时,淄博人的大爱和奉献令人感动,他们自发地收留了几千名受困的大学生,不仅提供了充足的食物,还给予了舒适的住宿,那份大气的豪横与无私的温暖,让人深深地被感动,淄博的人情味在这特殊时期凸显无疑。
而在淄博的街头巷尾,那些小摊主温暖而朴实的笑容更是难忘。他们每一杆秤都不仅秤着食物的重量,更秤着自己的良心。他们的每一份服务,都充满了诚意和热情,那份朴素而真挚的笑容,就如同淄博人的特质,热情而真诚。
那些烧烤摊主,他们精心地为每一位客人准备食物,细心地询问每一个人的口味喜好,他们坚持“只宰肉,不宰客”的底线,也是他们对自己行业的尊重。
在淄博,服务的本质是平等,尊重的精神也是平等,关怀的态度更是平等。无论你来自哪里,无论你是谁,在这里,你都会被淄博人的温暖热情包围,那是一份无法言表的美好体验。你会发现,在这平凡的小城里,我们能得到的不仅仅是食物,还有作为客人、作为朋友,被当地人尊重和关怀感觉,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。这不正是现代社会中,我们心里最向往的吗?
不难看出,淄博的红火并非一日之功,而是许多人在背后默默耕耘的成果,淄博人怀揣着总理曾赞扬过的“四千精神”:历经千辛万苦,说尽千言万语,走遍千山万水,想尽千方百计。日夜奋力,不断整改,才有了优秀而规范的城市服务风貌。
淄博的繁荣振兴并非偶然,它背后蕴含的,是淄博商务文旅局的坚定执法,以及全城人民共同的维护与监管。汪曾祺曾说:“四方食事,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。”淄博市委书记一句“谁砸了城市的锅,我就砸了谁吃饭的碗”,也许没那么讨喜,但却强烈地呼应了这个城市的奉献真情。
淄博的热情好客,如春风吹过刚刚苏醒的祖国大地,吹动了老百姓们探索美食、享受美好的心灵渴望。变化的是岁月流年,但唯有勤劳与真挚,才是不变的民心所向。
(企业管理部 俞懿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