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一瞬,过去的许多记忆都已经模糊,但偶尔遇见老物件后立刻能让蒙尘的记忆复苏,将往事拉到眼前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许多老物件已经被抛弃在历史的河流中,渐渐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去,尘封在我们的记忆中,老秤杆子就是其中之一。在电子秤还没有兴起的时代,称重物品都用秤杆子,日常生活用品用细柄的秤杆子称,重物则由粗柄的秤杆子称。秤杆子上有银色的刻度,那刻度并不是数字,而是一个个星点子一样的痕迹,只有懂得每个星点子代表的含义才能看得懂。秤杆子一头挂着秤钩和秤盘,一头垂着一个沉沉的铁秤砣,物品不重时用秤盘,较重时就用秤钩。
我爷爷是个手艺人,以前就是做秤杆子和修秤的手艺人。他没有店面,只是把家里一间偏房单独打扫出来,摆上一些秤和工具,就算是自己的店面了。爷爷修秤很专心,任何关于秤的疑难杂症他都能化解,久而久之名声就传出去了,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找他买秤和修秤。一杆秤很耐用,那时人们生活条件并不好,所以不舍得买新的,损坏时能修则修,所以爷爷最大的工作还是修理。
偏房的窗户底下是爷爷修秤的工作台,那是他自己用杨木打的一个木台子,上面放着他的工具:刻刀、钳子、小剪刀、锤子、刨刀、钻刀等。爷爷常常伏在案头,专心致志地修理那些老旧的秤。那时的物件十分耐用,坏的多数是一些“老掉牙”的秤杆子,有的星花脱落了,有的铜钮掉了,老去的秤杆子就像人老了一样,零部件不听使唤了。爷爷的心中装着千百种修理老秤的方法,任谁拿了秤来,他不用问也能看出毛病所在,也不用主人家吩咐,立刻拿起工具“把脉开方”,很快就“药到病除”。修理后的老秤杆子能维持一段时间的“健康”,但因为过于苍老,一阵子过后老秤还是得回到爷爷的修理铺子前继续“治疗”。
在修秤之余,爷爷也会做些新秤。做一杆新秤既费功夫,也费时间。刨圆柄杆子、上铜钮、校准、钉秤花、嵌秤星,大约需要十几道工序,其中在秤杆子上刻星花最难。旧时,秤杆子上一共要刻13颗星花,定为13两1斤,星花刻错了位置称重时就不准了,因此在刻星花的时候爷爷尤为慎重,刻星花时总是一鼓作气,毫不懈怠。
一晃眼,电子秤、机械秤、磅秤已经成为潮流,而老秤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。但我知道它们曾经辉煌过,曾经称量过我们的生活,也留在记忆深处伴我们走过余生。(计量检验中心 张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