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一项本领落到实处,把一门技术练到最精,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,王治浩说关键的时候能“救命”,这是王治浩内心深处对自己13年钢铁生涯的总结。他说就像一场篮球比赛,“三分球”往往能扭转战局,但要练好三分球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锤炼。
“这个不好说。”
9月份,澳门新莆京app9817公司中厚板厂项目板坯连铸项目正式上线生产,板坯库上万吨的产品耀人眼目,王治浩用随身携带的钥匙在板坯上摩挲之际充满了喜悦。我说要对他做一次现场采访,他瞥了一眼我的照相机,咧嘴笑道,“采我干什么,采它!”言辞拙拙的我还没想好下一句,他把我拉向了远离板坯吊装的位置。
“问吧。”他随手递过来一块纸板,示意我坐下来聊。
我的思维还停留在如何挽回刚才的尴尬,以及感叹他高情商化解尬聊的本领,他却主动向我介绍起了目前项目的整个建设情况。从人员调配、工序衔接、生产确认,最后说到了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问题。
我意识到自己有些失职,大着胆子问了提了一嘴,“你觉得你从业做的最好的岗位是什么?”
“这个不好说。”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。
我有些纳闷,36岁的王治浩正当盛年,刨去进厂实习锻炼的时间不算,10年的寒来暑往能从基层做到现在负责项目调度,以及生产计划编排,故事应该是最不匮乏的。
“这个确实不好说。”他挠挠头接着道,“你看,调度我在管,外围协调我在管、工艺质量我也在管,是不是不好说?”
其实,对于他的答复我多少有些意外,但并不惊讶。之前我也遇到过类似王治浩这样的主人公,他们往往在特殊的领域研究突破、掌控全局,却对于自身经验成绩张口结舌、嗫嗫嚅嚅难于总结。
我觉得我必须找一个点,不然这场采访一定会惨淡收场。
“你觉得岗位工作什么最重要?”我问道。
“练,不停地练。”他把“练”字压得很重。我觉得我问到了点子上,因此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。
“这个可以说。”
他说他第一份工作是“中包工”。没有别的诀窍,就是一个“练”字。他怕我听不懂,随手举了一个例子。
他说做每一件事就像打篮球,在配合好团队的同时,也要有自己的“必杀技”,就像“三分球”往往能在险恶不利的环境因素下扳回一局。
“开浇、摆槽、观察液面、给定拉速、更换水口,这些动作想要一气呵成,就必须花大气力。别人8小时练,你就10小时做;别人有诀窍,你就想办法‘套’出来;别人论文研究一大摞,你就使劲在里面寻真理。”他说的很激昂。
听到这里,我一下子对岗位有了新的体会。我们常常说追寻“诗和远方”,也许到此刻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。王治浩的诗和远方就在炉台上,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锤炼中。
3个月不到,王治浩就被委以“炼钢调度”的重任,我想这其间的原因不必细说,也不必追问,答案清晰可见。
2023年,王治浩参与中厚板厂建设,在这里他负责生产计划编排环节,是板材轧制的核心岗位。这里沿袭着晨会“唱歌”的习惯,《团结就是力量》朗朗歌声中,王治浩中气十足,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唱歌时拳头捏的很紧,我想这歌他一定深深埋进了心里,也时时在工作中不断回响。
现场尖锐的哨子声响起,我们便结束了采访,临走时他扯回了先前递给我的纸板,我有些纳闷。他说,“放在这里有安全隐患,影响辊道调试。”
我为自身忽视安全细节而歉疚,同时又为王治浩的“三分球”理念折服,原来这理念已经深入他业务管理的点点滴滴。
他见我怔怔的,随即附耳对我说了一件小事。
“这个悄悄说。”
这个只能悄悄告诉我的小事是这样的。王治浩说,他因为常年下班时间没有准头,回家拾掇自己时老是发出声音,妻子为此很恼火。他就想了一个办法,他在门外会将工鞋先脱掉,然后蹑手蹑脚的放在进门右转鞋柜上第三排第二个格子里。
他说这是他生活上的“三分球”。
原来,第三排第二个格子里被他放了一层保温棉,因此放鞋子的时候不会发出半点声音。除此之外,他会光着脚在客厅将自己调整完毕,慢慢踱进卧室,以至于第二天妻子和孩子懵懵懂懂之际,更不会发现蛛丝马迹。
他说这种回家方式他做起来得心应手,8年来没有一次穿帮,自己还为此非常得意。
“三分球”理念也许早已超出了王治浩具体工作范畴,在他的认知里,每件事情都应该不断的“练”,不断的成长,最终达到所发必中、所中必成境地。
针对于这件小事,我却有另一种看法。
他忽略了一件事,那就是我也结婚了。其实对于日夜操持家里的妻子来说,丈夫没有什么秘密能在她那里不被暴露,这一点我深有体会。我想王治浩的妻子是幸福的,丈夫能够数年如一日保持一个细节的不变,这才是他“能干事”“能成事”的秘诀。
其实有时候,夫妻之间的秘密是心照不宣,更是历久弥新的温存诀窍。(中厚板厂 戚龙)